「科學」是什麼?
「Science」這一英文字是從拉丁文的“Scio ”這一個字來的,它原文的意義是”I know”,就是「知識」。
「科學」就是對自然界的一種認知。
科學是利用有系統的方法去不斷地探求。它建基於觀察、檢驗、假設、量測、實驗和理論的建議,由此導出對自然現象更為滿意的解釋。
奧地利學者Carl Popper認為科學的定義是:
1.受自然律引導而來
2.用來解釋自然律
3.可以用經驗來證實
4.能被否定;
Francis Bacon認為科學研究的方法應該有下列這三個特點:
1.憑經驗的(empirical)
2.客觀的(objective)
3.合理的(reasonal)
這是培根(Bacon)所提出的三個觀念,現今的科學是由這個理念發展出來的。目前的科學界承認對憑經驗的、客觀的、合理的,無法準確的下定義,但仍然相信,它們是有意義的概念:
「經驗的數據來自於一外在的自然世界」。
「客觀/主觀」是一種程度的問題。
「合理」是無法定義的。
科學的過程
科學家觀察自然界的現象, 是想要去了解大自然怎麼會有這樣的現象?因此在我們認識大自然之前,科學家對於理論的塑造,可能塑成不同的胚型,這些胚型就是假說(Hypothesis)。假說,經過實驗證實,與已知事實相符合,才可被視為理論(Theory)。理論經過了時間的考驗,與以後所發現的事實亦不衝突,便可視為定律(Law)。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,可以解釋日動和地動等這些說法,因此,有廣泛範圍可應用的定律,便可視為原理(Principle)。所以,科學的最終極的理想,是要找出一個最基本的原則。科學上、解釋一些現象,都是利
用『因果原則Principle of Causality』,有相同的原因,產生相同的結果。
用『因果原則Principle of Causality』,有相同的原因,產生相同的結果。
科學證據
科學上的證據可以分成五種:
1.有完全可知的證據,比如說:地球是圓的,你若是不相信地球是圓的,那你坐個太空船到外面去看看,看到是圓的,拍照看也是圓的。
2.證據足夠,但不易觀察,例如:板塊運動,這些都是有證據,但不容易觀察,板塊移動速率,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台灣的東邊的海岸山脈每年由南往北移動的速度是二到七公分,我們用GPS很精準去量是二到七公分。你不會發現它由南往北,你會發現它由西南往東北這個方向,這種速度是我們經過長期的、間接的方法算出來的。
3.證據少,但能被接受。一九六五年,Robert Wilson發現空中有微波,這個微波怎麼出現的呢﹖是地球自身的,不是外太空輻射的,找不出原因來,他們認為是大爆炸留下來的餘波;所有星球都是往外走,宇宙正在膨脹,那麼既然是膨脹,一定是濃縮在一點,然後爆炸膨脹。只有這樣的證據,就認為宇宙是大爆炸而來的。
4.證據很少,被質疑。像是進化論,證據不足,但大家以為是科學就相信。
5.證據多,但不知原因。比如說癌症,有些人晒太陽,美國人晒太陽容易生癌症,為什麼黃種人晒太陽不易生癌症呢﹖不曉得原因是什麼。
概念、定律、原理、模型、及理論的介紹
概念(Concept):一、是一種可以普及及運用的思考架構,用來理解及分析自然界的現象。二、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,邏輯思維的最基本單元和形式。
Ex: 空間、時間、質量。
概念是抽象的、普遍的想法、觀念或充當指明實體、事件或關係的範疇或類的實體。在它們的外延中忽略事物的差異,如同它們是同一的去處理它們,所以概念是抽象的。它們等同的適用於在它們外延中的所有事物,所以它們是普遍的。概念也是命題的基本元素,如同詞是句子的基本語義元素一樣。
概念是意義的載體,而不是意義的主動者。一個單一的概念可以用任何數目的語言來表達;術語則是概念的表達形式。狗的概念可以表達為德語的 Hund,法語的 chien 和西班牙語的 perro。概念在一定意義上獨立於語言的事實使得翻譯成為可能 - 在各種語言中詞有同一的意義,因為它們表達了相同的概念。
概念是人類對一個複雜的過程或事物的理解。從哲學的觀念來說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。在日常用語中人們往往將概念與一個詞或一個名詞(術語)同等對待。
定律(Law):指相關物理量之間存在的數學架構(關係),已通過實驗的驗證,有其適用的對象、條件、和範圍。
Ex: 波以耳定律只適用於定溫定量的理想氣體。
定律是為實踐和事實所證明,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的論斷。例如牛頓運動定律、能量守恆定律、歐姆定律等。
定律是一種理論模型,它用以描述特定情況、特定尺度下的現實世界,在其它尺度下可能會失效或者不準確。目前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可以描述宇宙當中的所有情況,也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可能完全正確。(百度百科)
原理(Principle):指相關物理量之間所遵循的普遍性規則,有廣泛的適用對象和範圍。
Ex: 槓桿原理、測不準原理(Uncertainty Principle )、重疊原理(水和聲波的合成;電場和磁場的相加)。
原理為一抽象的客體,反映出某個(或某些)現象或機制的運作中,其普遍存在的基本規律。原則是一種一般化,人類使用這些普遍存在的預測或解釋,從而增進生存的能力。
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或不確定性說:在一個量子力學系統中,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動量不可被同時確定。位置的不確定性 Δx 和動量的不確定性 Δp 是不可避免的。
模型(Model):是一種能顯現物質特性的具體架構。模型不一定需要完整,也不見得必然正確。但它提供一個具體的形象,方便進行研究。
Ex: 利用分子模型用於解釋物體的三態變化。
Ex:
牛頓-光的粒子模型。
海更士-光的波動模型。
愛因斯坦-光的光子模型。
理論(theory):是一套完整對的某特定物理現象的解釋。從基礎的假設出發,建立模型,用於解釋已發現的事實,推論可能的結果,或建立新的物理定律。(理論為演繹法的具體表現。)
Ex: 相對論、量子力學。
相對論是關於時空和重力的理論,主要由愛因斯坦創立,依其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提出給物理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,它們共同奠定了近代物理學的基礎。相對論極大的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「常識性」觀念,提出了「同時的相對性」、「四維時空」、「彎曲時空」等全新的概念。
量子力學是描寫微觀物質的一個物理學理論,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,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、固體物理學、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